隨著油價高企和全球氣候變暖,生物燃料已成為環保科技**的急先鋒,并成為人們爭相尋找的應對氣候變暖的可替代能源。但不少新研究顯示,開發生物燃料熱潮恰恰可能導致加速全球氣候變暖;同時,將大量農作物由餐桌移到燃料箱里,又會導致世界食品價格高企及饑餓問題加劇。有美國媒體報道稱,生物燃料正在以拯救地球的名義危害地球。
開發生物燃料這一清潔能源的鼓吹者總是標榜其是解決全球變暖問題的一種良方,但國際社會應該馬上意識到的事實是,生物燃料并非解決問題的一種良方,反倒成為問題的一部分。專家們已經開始呼吁開發更好的、無需破壞野生環境的生物燃料。
本報綜合報道在距離亞馬孫河南1英里左右的地方,約翰·卡特看到了人類對這一世界*偉大生態瑰寶的破壞:有工人正在使用推土機將雨林開荒為牧場或者大豆種植場,開荒的熊熊大火吞沒了巨大的叢林。
科學家目前正在討論這片世界上*大的森林逐漸轉變為熱帶稀樹草原的進程。而巴西方面剛剛宣布今年采伐森林的面積將是去年的兩倍。卡特說,如今已不能保護它,因開發亞馬孫的熱錢太多了。卡特是來自美國得州的一名牧人,他目前成立了一個非營利性組織,目的就是保護這個雨林免受砍伐。按照卡特的說法,雨林遭到的破壞觸目驚心,“就像是目睹了一場強奸”。
多國發展生物燃料
亞馬孫雨林在上世紀90年代曾經得到過良好的保護,成為地球上一個物種多樣性的大倉庫。隨著近年來的全球變暖趨勢,亞馬孫雨林對于減排溫室氣體的作用更是無法小覷,可是與理想相反的是,亞馬孫雨林本身竟然成為了一個巨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地區。
據統計,巴西目前在全球各國當中碳排放量位居第四,而其中大部分碳排放都是來自砍伐森林的過程。對于這片雨林的未來,卡特很悲觀,他說:“你無法保護它,太多涌入的資金想要破壞它。”而隨著生物燃料“淘金熱”的興起,跨國公司大范圍擴張巴西農業,更使亞馬孫雨林危機四伏。
美國有名雜志日前報道稱,導致這種破壞行為加速的原因就是生物燃料。全球市場對生物燃料需求的爆炸性增長已經將全球糧價推上了歷史高峰,而在巴西,生物燃料發展得尤其迅速,這導致了亞馬孫雨林正在以一個更快的速度被“入侵”。
過去幾年來,出于對油價不斷上漲和氣候變化的憂慮,生物燃料成為了環保技術**的先鋒,許多政客和公司企業都對尋找環保的可替代能源表達了濃厚興趣。在過去10年間,僅美國一國的乙醇產量就翻了5番。乙醇可以從植物中提煉,是一種清潔能源。而美國政府剛剛宣布,在未來10年內將諸如乙醇這樣的可再生燃料產量再翻5番。
在生物燃料的生產和利用上,巴西這個國家走在了全球的前列,一度成為美國人“取經”的樣板。現在在巴西的加油站里,已經看不到普通的、完全由石油提煉而成的汽油了。
從全球范圍來說,對生物燃料的投資金額從1995年的50億美元猛增到了2005年的380億美元。不少知名大企業家及公司都熱衷于投資新興的生物燃料,其中包括理查德·布蘭森、喬治·索羅斯、通用電氣、英國石油公司(BP)、福特公司和殼牌公司等。從**到中產階級,可再生燃料已經成為了老幼皆宜的熱門話題。
開發熱潮導致糧價暴漲
但是,*新的幾項研究顯示,生物燃料的繁榮發展恰恰造成了與*初目的全然相反的結果:這種所謂的環保能源掀起的開發熱潮顯著地加速了全球變暖的進程,正在以拯救地球的名義危害地球。
有研究顯示,使用玉米提取乙醇,目前已經成為了環境災難;??用柳枝稷提取纖維素乙醇,曾經是生態積極分子和生態投資家乃至美國總統布什力捧的“未來燃料”,但現在看來也并沒有比由石油生產的汽油環保到哪里去。
世界饑餓人口將增一倍
與此同時,原本應被置于餐桌上的各種谷物和含油種子農作物在經過提煉后被“轉移”到了燃料箱里,這些生物燃料推動著糧食價格越走越高,而且讓饑餓成為全球面臨的嚴重問題。有數據統計顯示,填滿一架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油箱的生物燃料所需的谷物原料可供一個人食用一年之久。這些谷物莊稼沒有用來填飽人們的肚子,卻被用來“填飽”汽車的油箱。
如果說全球糧食產量相對穩定的話,那么生物燃料的發展就意味著有更多的玉米被用來提煉燃料,這將令糧食價格上漲,窮人的食物變得更少。這就是聯合國一名糧食專家*近將這類型的生物燃料稱為“反人道罪行”的原因。
地球政策研究所的所長萊斯特·布朗說,生物燃料將8億有車一族和8億存在饑餓問題的人劃為了兩個對立面。
4年前,明尼蘇達州大學的兩名專家預測稱,世界上面臨饑餓問題的人口將在2025年以前下降到6.25億,但是去年,將生物燃料導致的通脹因素考慮在內后,這兩名學者將預測數字改為了12億。也就是說,因為生物燃料的發展,世界饑餓人口將增加幾乎一倍。
生物燃料“吃掉”森林、草原
本報綜合報道生物燃料的發展存在著一個基本問題,也是一直被研究者所忽略的簡單問題:發展生物燃料需要使用大量的耕地,這導致了大量原本可以消化許多溫室氣體的森林、濕地和草原遭到破壞。
**影響重復出現
由于背后得到了數十億計的巨額資金的支持,生物燃料的這種**影響在全球范圍內不斷地重復出現。就拿印度尼西亞來說,該國曾為了種植棕櫚樹、提煉生物柴油而大量地進行毀林開荒。結果,該國在發展生物柴油之后的碳排放量已從原來的全球第21位躍居第三位。
生物燃料制造的大部分破壞性影響并不是那么直接和那么明顯。例如,在巴西,亞馬孫雨林遭到破壞的區域中只有很小一部分被砍伐并用來種植甘蔗。剩下的絕大部分雨林被破壞則是源于一條鏈式反應:美國農民將該國玉米總產量的五分之一用作提煉乙醇,所以美國種植大豆的農民開始改行種玉米,這使得巴西種大豆的農民擴大耕地面積以增加產量,他們將原本的牧場占用作耕地,而牧民只能到亞馬孫雨林開荒發展畜牧業。
有專家表示,這是農業市場無情的經濟學理論。對生物燃料的需求增大,意味著對莊稼需求增大,就意味著糧價上漲和森林被“吃掉”。來源:廣州日報